本文作者:
于栋祯上海交通医院耳鼻喉科
眼球震颤,简称眼震,是眼球的一种不随意的节律性运动,前庭性眼震由交替出现的慢相和快相运动组成。慢相为眼球向某一方向的缓慢运动,由前庭刺激所引起;快相则为眼球的快速回位运动,为中枢矫正性运动。眼球运动的慢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低的一侧,快相朝向前庭兴奋性较高的一侧。便于观察,通常将快相所指方向作为眼震方向。
一、半规管刺激诱发眼球的运动和眼震
二、BPPV眼震方向的定义
眼震以快相方向而定,可分水平性、垂直性和旋转性等。
在BPPV的诊断中,眼震的方向有特别的界定。在滚转试验中,病人左转头和右转头或左侧卧位和右侧卧位时,诱发的水平性眼震与地面垂直,快相可以向地,亦可背地,水平性眼震的快相如向地,称之为向地性眼震;如背离地,则称之为背地性眼震,或向天性眼震。在Dix-Hallpike试验中,以眼球的上极为标志描述旋转方向,记录眼球的上极转向左侧或右侧,或记录为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同时描述垂直方向,上跳性或下跳性。
三、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和眩晕产生机制
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多在平躺左侧和/或右侧翻身时,诱发眩晕发作,可伴有恶心、呕吐。平卧时,水平半规管所处的平面大致与地面垂直,在重力的作用下耳石最容易在半规管内运动,引起内淋巴液的流动,刺激壶腹嵴,引起眩晕发作和眼震。
以位置试验中的翻滚试验为例,讲述眩晕和眼震产生的机制。
(一)管结石症(后臂型)
1.平卧时,双侧水平半规管与地面垂直,壶腹位于上内侧,非壶腹位于下内侧,耳石多数位于非壶腹端即后臂。
2.头向患侧旋转时,耳石在重力作用下,克服各种阻力,向壶腹端运动,引起内淋巴液流向壶腹,壶腹嵴帽向椭圆囊偏斜,患侧兴奋,产生快相向患侧的水平性眼震,患侧眼在下,即向地性眼震,客观体征为眼震,主观感觉为眩晕(图2)。
3.头向健侧旋转时,耳石在重力作用下,向非壶腹端运动,引起内淋巴液流离壶腹,壶腹嵴帽向偏离椭圆囊,患侧抑制,产生快相向健侧的水平性眼震,健侧眼在下,即向地性眼震,伴眩晕(图3)。
(二)管结石症(前臂型)
耳石也可以位于管腔内靠近壶腹位置即前臂型,这种情况在左右偏头时,引起耳石的运动与后臂型管结石症相反的运动,同样产生方向相反的眼震,但持续时间1分钟,并且在向患侧旋转时诱发的眼震和眩晕更加强烈。
(三)嵴帽结石症
1.平卧时,双侧水平半规管与地面垂直,耳石粘附于壶腹嵴帽上。
2.头向患侧旋转时,在重力作用下,壶腹嵴帽受到位于上耳石牵拉,偏离椭圆囊,患侧抑制,健侧的兴奋性相对高,产生快相向健侧的水平性眼震,健侧眼在上,即背地性眼震或向天性眼震,伴眩晕发作。
3.头向健侧旋转时,在重力作用下,壶腹嵴帽受到位于上耳石牵拉,偏向椭圆囊,患侧兴奋,产生快相向患侧的水平性眼震,患侧眼在上,即背地性眼震或向天性眼震,伴眩晕发作(图4)。
无论在管结石症还是嵴帽结石症中,兴奋性刺激引起眩晕和眼震的强度大于抑制性刺激产生的眩晕和眼震。因此,在管结石症中,患侧旋转诱发的眼震强和眩晕重;而在嵴帽结石症中,健侧旋转诱发的眼震强和眩晕重。在管结石症中,在头部旋转停止后耳石也逐渐稳定,因此诱发的眼震持续时间多少于1分钟。而在管石中,耳石对壶腹嵴存在持续性牵拉,因此诱发的眼震持续时间多大于1分钟。
本文版权归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所有,欢迎转发,禁止复制转载!如有转载需求,请联系专委会办公室-。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kgy.com/ways/87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