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最全的知识贴上,火速收藏

 

第一章针灸的使用时机

一、针灸的使用时机

气血大虚、重病、失过多血、大病初愈时元气大虚时禁针。房事后,不针。时机不好、运动过后、大汗后针。

喝酒后,不针。体力不够,不下针。针可以用在所有的病上面,从冒到癌症都可以。

灸呢?我们叫JIU,就是“久”下加一个“火”字。用灸时就必须用艾绒,为什么要用艾草

艾有一个特性,就是向下,艾会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气就往上升。

为什么要灸?当针力不足的地方,我们就会用到灸,气血大虚时,可用灸的方式处理。

隔姜灸

隔姜灸就是切一片硬币大小的生姜,先戳几个洞,。拿一些艾绒捏成金字塔状,再将它放在生姜上面,这样一个单位叫“一壮”。

在灸的时候,这个生姜片不用换。不要灸五壮,就换五片生姜,烧到温热,不用烧到很烫。感觉温热,不用很烫时就换一壮。

灸的时候,灸单数不灸双数,艾为纯阳,取阳数。若灸后起了水泡,就从皮肤旁边用消

毒过的针刺一个小洞,把水慢按排出来。不要把皮肤撕掉免得造成疤痕,洒上一些硫磺粉及

大黄粉就可以了。

因为艾本性向下,它的本性是属阳的。

譬如说,不论是什么病,灸膏肓穴灸百壮,无所不疗。灸到口干舌燥都没有关系,小便

都会有艾草味。

隔盐灸

“隔盐灸”,我们在灸的时候,用盐巴填满神阙穴(就是肚脐),再放艾绒

上去灸。先将盐炒熟。精盐不能用,要用青盐,要等盐变温一点了,凉了,再倒在神阙穴上,

否则会把肚皮烧坏了。古病人下利时不管是寒利或热利(只要是食物没有消化就是寒,热利

的话味道会很臭),灸神阙就可以了。

隔蒜灸

“隔蒜灸”,灸一个就是一壮。

当久咳的时候,因蒜是白色的,辛辣色白,才能入肺,放在舌上。因为舌为心表,把舌

头往外伸,灸后心脏力量加强。心和肺最接近,这时候我们去灸,咳嗽就会好。那你不要拿

生姜,要用蒜,肺的问题,我们要用隔蒜灸。

灸的用途非常广,比如说被毒蛇咬伤、蝎子、蜘蛛咬伤,任何的毒物咬伤、破伤风都可

以用灸。。

还有疱疹、腰蛇、锦蛇。长这样一圈,看起来红红的一小粒,长疱疹的时候,有两

种烧它的方式,如病人疱疹是长这样子的,在疱疹的头尾隔姜去灸他,它就不会再蔓延了,

过两天,疱疹就变短了。还是一样在疱疹的头尾灸,慢慢去灸,就是把疱疹包围起来。

还有一种方法,过去古代看到疱疹,就去拿蜘蛛网,把这蜘蛛网平摊在疱疹上面,因为

蜘蛛网很粘,用薄薄的粘一层,瞬间一烧就烧掉,烧完后,五天到一个星期,疱疹就治好了。

疱疹比米粒还小,像五味子,粉红色,很痛。现在可以用干棉花,不要用有酒精的棉花。棉花粘不住,可以放点凡士林在上面,因为目的是烧,轻轻一烧,烧完就会整个干掉。平常用全蝎,把它烤干,全蝎粉把蝎子烧烤成金黄色,味道很强,可以放到胶囊里面去,可以吃八到十颗。所以疱疹很好治。

热症不用灸法。当感冒发烧,病人已经很热了,不要灸。流汗多的地方不灸,手掌

汗比较多,也不灸。津液很多的地方不要灸,眼睛不要灸,阴部不灸。病人有痔疮时,已经

是热了,也不能灸。

米粒灸

米粒灸。直接灸一点点的艾绒,捏成像米粒一样大。

用凡士林先涂在欲灸的穴位上,将它放在上面灸。用在什么地方呢,如鼻窦炎、

鸡眼,我们用香来点,灸三个、五个,就看病有多深。这是灸的大原则。痛灸到不痛止,

不痛灸到痛止,这是原则,所谓“不痛灸到痛止”的意思是,一直灸直到当你碰到患部病根

的时候,那儿开始产生了痛,就表示到了。那怎么知道“痛灸到不痛”,像“肿瘤”

就是。在肿瘤痛的地方一直灸,直到不痛的地方就停住。

二、针灸的急救法(1-00:34:08)

“针灸的急救方式”,可用在很多地方。当有人发病,昏迷时,他可能是心脏病,也可能是中风,溺水。不管是什么原因,先针“人中”,就是

鼻子下方、嘴唇上方的水沟处,把它分三段,取上面三分之一处下针,下针时,针要斜刺往

上,若没有针在手上,掐人中。

若仍未醒,第二个就是“十宣”放血。为什么叫“十宣”呢?就是在十只手指头的指尖放血。比较没有常识的人呢,都是一个一个手指尖放。一个一个下,太慢了,我们可以一次

捉五个手指,针拿起来,一、二、三、四、五,一下子就刺完,五只指头一起挤放血。这是

老师傅的手法。

若仍未醒,再将脚的十个趾头尖放血。若还没醒,就再下“涌泉”穴。将脚掌一握起来,

会看到“人”字纹,人字纹的纹头就是穴道。这是我们的急救大穴,你不要拿一个三寸针下

去。若还不醒,就在“百会”放血。“百会穴”一般是放血用。我们不下针。当病人整个脸都是呈现红色时,就是刚中风,就在百会放血。百會穴怎麼找?從額頭往上到頂,再由兩耳尖直上,兩線相交的一點,再往後半寸,會摸到一個凹洞,就是百會穴。放血時,讓病人躺下頭靠著床沿往下垂,在百會放血後,病人會感到一陣清涼,涼到嘴巴,就可以講話,涼到手腳,手腳就可以活動了。

在急救時。管他有無執照,沒有人會告你的,急救就去救。

3、火罐的使用時機

針灸的器具,還有火罐。過去是用大小不同的竹子,做成杯子一樣。把杯子先用火燒一下,就罩在要拔的地方。過去的郎中帶著各式各樣的火罐,裡面呢,放只螞蝗,這個吸血的螞蝗,會吸膿,還有麻醉作用,這是他的天性。傷口爛了,裡面化膿。火罐除了可以吸膿還用來放血,用火罐放血的時候,抽一點血出來,就起罐。有些地方不能拔火罐,例如乳中,否則乳頭會流黃水出來。多汗的地方不上火罐,頭部也不用火罐。在外科急性扭傷的時候用的很多,受傷時馬上在扭到的地方上火罐。還有痔瘡,現在是用放血針。刺完以後,就用火罐把它吸出來。西醫的放血針做得很好,針尖呈三角形,很銳利,放完後就可以直接丟掉

第二章

1、針灸穴位丈量方法

穴道丈量的方法。

同身寸。

所謂同身寸,因為每個人的高矮體格都不一樣,只有自己身体的比例才能准确丈量。把中指頭彎起來,這兩個橫紋頭,點跟這個點之間我們定羲為一寸,這是同身寸。三個指頭拿起來,這是兩寸,四個指頭是三寸,以連接手掌的指端為長度標準。你看的時候要看病人的手,不能看你的手,大概就可以了。

這是我們的同身寸,小孩子要看小孩子的手。所以每個人的寸都不一樣,這是同身寸。我們在運用的時候,同身寸大部份用在四肢上面,還有經絡之間的寸。而腹部跟胸部,

另有個獨立的丈量方式(指均等法取穴)。任督二脉时用。

2、一般針刺入穴方法

下針有深有淺,受季節的影響,春天下針就要比較淺,秋冬的時候,針下的比較深。

中醫認為,皮毛是肺在管,肌肉是脾臟在管,血脈是心臟在管,骨是腎臟在管。下針的時候,如果病在皮毛,我們針就下在皮毛,如果病在肌肉,我們下在肌肉,病如果是在血脈上面,我們就紮在脈的旁邊,如果病是在腎臟,我們會從皮膚下針一路下到骨頭旁邊。看這個病情在那裡,決定我們下針的深淺。

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介紹完以後,我們就開始講針刺手法及補瀉手法,這個都是最傳統的針灸方式。

“腹深似井,背薄似餅”。這指的就是針刺的深淺。腹部上扎針的時候,可深針,背上扎針,就不可以深針,否則會紮到內臟。紮到肺會引起肺氣腫,但也不能說腹深似井,就紮那麼深,不能亂扎。還有,胖瘦下針的深淺也不一樣。

下针是切手要去摸,去感受,穴道絕對不會在肌肉上面,你摸兩個肌肉中間穴位永遠在肌肉、筋旁,你摸上去有兩條,就在縫隙上下針,絕對不會在肌肉上面,沒有這種穴道,穴道都在兩條肌肉中間,或者是肌肉和骨之間。

比如說,我們下腳上的針,都下在骨頭旁邊,一定是在肌肉和骨旁邊,不會說直接紮在骨頭上面。穴道或者是在肌肉和筋之間,身上有很多筋,穴道也不會在筋上面,一定在筋和肌肉中間,或者是在筋與筋之間,絕對不會在筋上面。比如說,心包經,我們有兩條筋把它分開來,從這縫隙下進去,絕對不會下在筋上面,也沒有任何穴道在血管上面,一定是在血管旁邊,你不能說摸到一個血管,以為找到了,正對它下進去,那不是穴,根本不是穴道。

穴道一定在血管旁邊或在筋和筋之間、筋和肌之間、筋與骨中間。絕不會在骨上面。不要看到一個骨頭,硬要戳進去。所以說,穴道一定在筋和骨之間。筋骨之間的穴道我們常踫到,像腳踝的地方,都是筋骨之間,不要直接紮在肌肉上面,也不要紮在骨頭上面,也不要紮在筋上面。當穴道位置找到以後,就用摸的,就知道那個是正確的,針下進去就對了。這是基本上找穴,下針位置的取捨。

3、成人輿幼兒的不同

成人與幼兒有非常大的不同,成人要留針,幼兒不留針。幼兒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名稱,我們叫單刺。

留針,留二十分鐘,留針之後會做補瀉,像中風的病人,留二十分、三十分、四十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沒關係。

起針的時候很重要,拔針的時候,,切手的指頭放在那,慢慢的拔出來,出毛孔的時候,稍停一下,停個三十秒,再慢慢出來,這樣一滴血都沒有。這是我出針的方式。因針頭很利,不能用挑勾出力的方式,會把血帶上來。這是起針的方式,不要一直用力拔出來。那小孩子用單刺。當小孩子發燒感冒,拉肚子,下針效果很快,什麼叫單刺?針進去撚一撚就出來了,根本不留針。小孩子穴道治療很快,所以你不能讓小孩子留針二十分鍾。幼兒的定羲是以十四歲做為標準,十四歲以下,單刺不留針,十四歲以上,就留針。下針時,叫病人采臥姿。

針灸下針後有一種現象就是暈針。為什麼?因為中醫有一句話,「藥不瞑眩疾弗瘳」。

這句話,出自後漢書,所謂「藥不瞑眩疾弗瘳」,就是說一種治療方式,沒有產生瞑眩的話,這個病不會好。我們每次扎針,若病人產生暈針的現象,起完針,病人會感覺效果很好。可是有一種暈針的現象,是因為病人的姿勢不對。姿勢不對會產生的暈針,所以我們要病人采臥姿。讓他躺到,扎針最好。不要讓他站著紮,或坐著紮,都容易暈針。躺著紮最好。

姿勢不良,暈針的處理

4、发现暈針病人不要怕,先起针,安慰病人,给病人温水。糖水。艾灸神阙,关元。百汇。暈針不會死的,到現在還沒有因暈針而死的。不醒就十宣放血,腳指頭再放血

第三章经络

十二經井榮俞原經合穴

絡與奇經八脈

3.1正經有十二條,奇經有八條,這個十二正經,每一條經絡,不管是陰經還是陽經,有六陽經,六陰經.加起來共十二條。奇經八脈有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蹻,陰蹻、陽維、陰維。正經十二條。十二正經中,所有的陽經及所有的陰經,都會介紹到井榮俞經合,這個俞就是運輸的意思。古體字是有一個「月」邊,古書上不一樣,井榮俞經合都是手不過肘,足不過膝。下針的時候,在手肘以下,膝蓋以下下針。

3.2、任脈

女子任者妊(姙)也,女人會懷孕是靠任脈。所以經絡開始介紹時,要從任脈開始介紹。找穴道要從任、督二脈為基準,找到標準,就可以很快速的找到穴道。任脈是所有陰匯積的地方。而督脈是諸陽之會。全身的動能,能量,都在督脈上面。女人懷孕全靠任脈,督脈是在後面,諸陽之會,脊椎骨上面,任督二脈交會在鼻子人中。

會陰

任脈有三八二十四個穴道,任脈三八起會陰,會陰穴在那呢男人呢,把睪丸翻起來,在肛門和睪丸下方的中間。女人呢?在陰道和肛門的中間是穴。急救的時候也用會陰。怎麼用呢?在溺水時,病人胸腔裡面,肺裡面都是水,呼吸都停掉了,氣脈都沒了,你用口對口呼吸也救不回來時,那怎麼辦呢?下針!下針的時候,讓病人采趴著的姿式,跪到趴著,針下會陰的時候,用三寸長針。針進入會陰時要對著心臟的方向下針。采這個姿式,一下針病人水會噴出去。在急救的時候用。

平时不针不灸,做为标志穴用。

曲骨穴

神闕和曲骨畫條線,各位可以看腹部有條隱隱約約的黑線,這條線就是任脈,我們以這個兩個點,從神闕到曲骨丈量。任脉不能用同身寸量,因為有人少腹比較長,上身短下身長,有人少腹比較短,上身長下身短。每個人的相不一樣。

神闕和曲骨分成五段,要用觀想的。先把他分成四個點後,這空間走五段,四個點切入,當然有五段,實際上有四點。往上第一段,就叫曲骨上一寸,就是中極穴。中極再上一寸,就是關元穴。關元穴直上一寸是石門穴,石門往上一寸是陰交穴,這兩個穴中間,人家說肚臍下一寸豐,臍下一寸半的地方,我們叫氣海。

這是我們找穴道最標準的一個方式。紮腹部針的時候,要病人平躺,一個手找肚臍,一個手找曲骨,用觀想的按照比例來找穴道。

這是腹部的寸,這些穴道要找得很正確。因為將來介紹其它穴道會用旁開幾寸來找穴,包括腎經、胃經。所以穴道一定要找的正確,不然就會心到手卻沒有到。

曲骨穴,體毛很多,一般我們不灸,可以在這下針,功用是治療一般的赤白帶,膀胱,尿道發炎,前列腺炎,小便问题。這是所謂的近取穴。何謂近取穴?讀中醫的書要有點常識,白帶等婦科的問題,在下針時不管它虛實寒熱,都可以治,平補平瀉即可。

(平補平瀉,針紮到身體裡面去以後,左轉右轉左轉右轉就可以了。病人說:「好酸、好脹、好麻」。所以「酸、麻、脹」,這三種感覺就是氣至。針下去了以後,氣會到,氣到以後,病人會產生酸麻脹的感覺。你可以在下針的周圍,看到一圈粉紅色,這個粉紅色就是氣。紮到瘀血是青黑色而不是粉紅色。那紅的大小看病人的部份跟身體狀況。有人紮下去沒有紅色,因為氣很虛。紮下去紅圈一大圈,這身體很好)。

中極穴,膀胱的募穴。

膀胱募,正在膀胱的上方,募就是開口的地方。针灸学有治療法則,其中有一個法則叫俞募治療法。郤、原絡…等治療法,募穴,任何膀胱的問題都可以在中極穴上治療。治疗中選它的俞穴及募穴去治療。中極穴上就可以灸了,針灸都可以用,下針不要太深,肚子很大的,當然可以深一點。肚子比較平的,針就比較淺。你要按照他的體格,不是死板板按書上針下幾分留幾呼。針下去的時候,不是說要下的很深,差不多一寸的地方,不要太深,肚子比較大深一點沒關係。一撚針病人就感覺得到,氣到了的時候,病人會有酸麻脹的感覺。

中醫都是寫症狀。那小便頻數、失精絕子,月經痛、產後胎盤沒有下來都可以用。還有個很重要的轉脬不得尿,指膀胱扭曲了以後,小便排不出來,都可以用中極穴,因為它是膀胱的募穴。平常我們留針會留二十分鐘,中醫是一個平衡的觀念,小便小不出來用這個穴道,小便太多也是用這個穴道。針和灸都可以用。

一般來說,選到灸的時候,除了蛇虫咬伤外灸的目的多半是寒症。灸出現時,多半用在寒症。簡單分一下寒熱,寒熱用問的也可以知道。病人說小便不是很好,沒關係,問病人。「小便什麼顏色?」是白色就是寒。寒就是比較清淡,蒼白,都走寒。燥熱、鮮紅的是熱。比較痛的,大部份是熱證。隱隱作痛,按到了比較舒服的是寒。那切脈時,寒的脈比較沉。熱的脈比較洪大比較速。像過動兒都是熱症,過靜兒都是寒症。寒症我們就用灸。

熱症時,小便很痛,膀胱很痛。我們辨症論治,不一定要瞭解他的病名,可能是尿道發炎,也可能是性病感染,這些都不要管,我們要的是辨症,我們按症狀開處方下穴道,不要被病嚇到了。

小腸之募穴:關元

中極再往上一寸,在書上可以看到肚臍下三寸,曲骨上二寸,這是關元穴。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

小腸的募穴,中醫非常注重小腸,因為小腸是第二個心臟。小腸是由關元穴來管。關元穴在臨床上面,由於是近取穴,所有腹部的病,像小便不好啊、婦人妊娠時不下。婦人懷孕時不針下腹部,因為怕傷到胎兒。男人針灸都可以。

因為關元是練氣的所在,氣降下去累積的地方,生精的所在。

平常保養身體男女都可以灸關元。闲时常灸关元和气海能活九十九!女人如果月經痛,灸關元、中極,當場熱氣一進去就不痛了。因為痛是有寒。所以中醫的觀念很好,我們有熱痛和寒痛,但痛經都是因為寒。那寒的話,久火最好,慢慢灸。這樣整個硬塊就去掉了。灸了幾次,雙腳一熱,血塊就去掉了。

為什麼雙腳一熱,病就去掉了。當這個熱,因為受到肺的影響,熱力往下走,餘熱才往手掌走。小腸的熱往腳上面,所以熱氣是往下,所以氣要往下沉到腳。所以心臟按照簡單講,心臟就是管動脈,小腸管靜脈。西醫說心臟管全身的血液迴圈。中醫說,等一下!心臟其實只管一半。全身的動靜脈一樣長,全身的大小血管加起來可以繞地球一圈半,那麼大的系統,動脈靜脈一樣長,基本常識,不需要去證明,有動脈就有靜脈。這個血液回流到心臟,就要靠小腸。沒有小腸的熱,沒有小腸的火,沒有辦法下達到腳。所以血液系統分成兩個,一個上面心臟在管,而從四肢流回來的是小腸在管。所以我們經常做腹式呼吸,會讓小腸的熱不斷在增加,這是常識。

我們到大陸北方,這個東北的地方,冬天沒有水只有冰,冰怎麼來的呢,冷來的。像河裡的水,冬天會結冰,你的腳是冰的,表示你腳的血管像在冬天的河流一樣結冰。所以你腳是冰的,表示你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在製造血塊。

所以,我常說腳熱的沒有心臟病、沒有中風。由於心臟的熱是集中在中間的血管再向下走下去。當遇到裡寒,我們用針把血管堵住去掉,用灸把裡寒去掉,關元上通通可以做,關元是大穴。因為心和小腸是表裡,所以心臟病,急救在關元上。臨床上,心律不整、心臟快停了,針关元。

那心律不整,下關元穴。平常沒事灸灸關元,灸要小心,不要太斜,不然會燒到。最好是隔薑灸。婦人想懷孕生小孩,就用灸,下針也可以。男人精子太稀也可以灸。只有在孕婦懷孕的時候禁针!

三焦募穴:石門

石門穴,關元上一寸,肚臍下兩寸,石門是三焦的募穴。

什麼叫三焦,中醫三焦的觀念,古體字「瞧」,身上臟腑之間的油網,這個油網就是三焦。所有的記載以唐容川「中西匯通醫書五種」將三焦定義寫得最好。他說三焦是油網,而石門穴三焦募穴。石門,針灸大成說婦人禁針灸,犯之絕子。顧名思羲。在關元上面灸,不斷的生小孩。

一般婦人禁針禁灸。小腸的病可以在關元上治,膀胱的病可以在中極上治,三焦的病可以在石門上面治。

平常石門穴是禁針禁灸的。

氣海穴

氣海穴是臍下一寸半,書上說氣海穴是男人生氣之源。三焦募穴:陰交

「臍上一寸,當膀胱上際,又是三焦之募,任脈少陰沖脈之會」。那怎麼有兩個三焦之募呢?因為三焦是油網遍佈全身,你在石門下針,陰交下針通通可以。不一定要限制在那裡,募是開口的地方。那中間呢,有介紹到第二行最下方,像陰汗濕癢,陰汗真的是在陰部有很多汗,很多津液在那邊就會癢,原因呢,可能裡面有寄生蟲,可能濕熱很多,都沒關係,我們灸陰交穴就可以了。

神闕穴

神闕穴(肚脐)禁針,用灸,用隔鹽灸。中風、腸炎腸鳴都可以灸。

胸骨、心蔽骨,手按下去就是肋骨,一手按在神闕,正中間的地方是中脘,要這樣子找穴。中腕与神闕间的一半是下腕穴,下腕穴上与中腕间的一半是建里穴,下腕与神闕间的一半是水分穴,这是相隔一寸,这里的一寸不同於同身寸,我們叫上腹寸。

所以心蔽骨跟神闕中間是中脘穴,中脘穴下面是建裡、下脘、水分。所以先取中間那一點,中脘跟神闕中間這一點,然後再取這一點跟神闕中間這一點,這個點就叫水分。那再來是下脘這個穴道,再來就是建裡,穴道要先找好。

水分

為什麼叫水分,因為是治水腫的穴道,這是中醫的觀念,飲水,你喝水不管是熱水、冷水。喝水為什麼不會從大便排出來?因為喝水到了胃以後,到了水分這地方,水會氣化,氣化沒進入全身,流出來是汗,尿出來的是小便,這是水分開的地方。我們吃的食物裡面,含有大量的水,飯有水、果汁有水、水果有水,只有混雜在食物的水才有辦法進入小腸。

正常人喝再多的水也不會進入小腸,只有混雜食物中的水才有辦法進入小腸。到了小腸以後,因小腸很熱會不斷的蠕動,熱去煮食物煮爛,然後吸收掉,等到食物進入大腸後,只剩殘渣跟水。

人體的構造非常精密,正常人不浪費一滴水,都在迴圈。這個水在大腸走的時候,因小腸很熱,所以水在大腸時又被氣化掉,再回到肺。肺跟大腸相表裡,這個水上來以後,就是嘴巴的津夜。

那如果你小腸溫度不夠,水和大便混在一堆。我們用針灸去解決,知道原因了,要把小腸溫度熱回來,病才會好,所以要去管心臟。正常人,在水分這裡分開水。當水不分了,水直接進入小腸,造成腸鳴腹瀉、水腫,水分就是一個很好的穴道,針和灸都可以。

書上寫水分是小腸的下口,要更正一下,水分應該是小腸的上口。那有水病的話,灸是最好,比針還好,以前不針,因為針孔太大。那糖尿病的人,中醫稱「消渴」,中醫有三種,上消:上消的主要症狀呢,口渴,渴飲百杯不能止渴,喝一杯水小便就是一杯水;中消就是肚子餓,會不斷的吃,下消,簡單講就是陽不舉。那這個基本上區分在這裡。

西醫分兩種,胰島素依賴型跟第二型糖尿病,實際上依賴型根本不存在,是西醫製造出來的,像是打疫苗一打,胰臟就失掉功能,第二種才有存在。

水分。這個穴主水病,腹堅如鼓,這個腹脹大,水分是一個很好灸的地方。鬼擊鼻出血。鬼擊的意思是沒有原因的,好像突然被鬼打,突然就流鼻血。那中醫的觀念呢,小孩,十四歲以下,流鼻血這叫做正常,不要去治它。大人,超過十四歲以上,才要去治。

這個小孩子十四歲以下,小孩子天生體能很強,發燒之前一流鼻血,熱就抒解掉了。所以会流鼻血的小孩不發高燒!那你如果流鼻血你又把它塞住,本來沒有高燒,反而高燒出來。若是十四歲以上的人流鼻血再去治。

下脘

下脘正好在神闕跟中脘的正中間。胃的下口、小腸的上口。為太陰任脈之會,下脘穴,常有人下脘穴痛,下脘在胃的下口的地方,這下口的地方常常容易發炎。幽门

胃之募穴:中脘

心蔽骨與神闕的正中間。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胃的募穴,難經說腑會中脘。

我們身上有八會穴,八個會穴,腑會中脘、脏會章門、筋會陽陵泉、氣會膻中……。將來會有一個治病法則,叫會郤治療法。

身上每一個腑,包含膽,這是消化系統,小腸、胃、大腸、膀胱、子宮胞戶。脏(肝心脾肺腎)。中醫的脾是把西醫的胰臟包含在裡面,所有腑的病通通在中脘上治,所以我們用的非常多中脘是大穴,用的非常多。比如有些特殊的治症,头痛之印堂痛,中脘一針下去病就去掉了,胃有問題產生的頭痛。懷孕中間的妊娠噁心想吐,通通可以在這治療,針或灸。只要是腸胃方面的病都可以治,因為腑會中脘。

心之募穴:巨闕

腹部中线上当脐上六寸,巨闕是心之募,是心臟的募穴。巨闕、關元,在治療心臟病的時候,胸痛的很厲害。巨闕、關元,一下針痛就沒有了。任何心臟病都可以,針下去不要下太深,差不多一寸,那這個是心的募穴。

有一個很有名的灸法叫梅花灸,是以中脘為主,上下左右各一寸,成一梅花型,統治一切胃病。只有病人吐血時不要灸。(因為吐血時增加溫度時,血會增加。外面是吐血,裡面可能是胃癌,所以出血的時候,不要去灸。所以上脘、下脘、建裡等於是輔助中脘內穴道)。

鳩尾

巨闕上一寸,鳩尾。鳩尾還沒有到心蔽骨。這鳩尾穴不可以重擊,是練功夫的大穴,一打會內出血,是一個危險的穴道。不可灸,可以針。「膏之原(源)出於鳩尾」。我們身上很多黃油,身上很多的油網就是三焦,這個黃油就是膏,膏的源頭呢,來自鳩尾。平常我們不灸,都是針。

?膻中穴與天突

膻中,玉堂、紫宮,華蓋,璿璣穴怎麼找。

先找天突,再找鳩尾,這兩個穴道,正中間是玉堂穴。氣會膻中。腑會中脘。找到膻中以後,要找中庭穴就很簡單,膻中下一寸半、或一寸六,你一摸中間有個凹洞,就是中庭,中庭知道大概位置就好了,幾乎用不到。膻中穴就用的多了,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之會,氣會膻中,氣病治此,呼吸短促,氣喘在這裡治,但禁針,可灸。

因為古代針太粗,但現在針很細,下針沒有關係。肺癱吐膿,嘔吐涎沬,婦人乳汁變少。。病人咳了半天,乳汁變少,都在膻中治,因為氣會膻中,氣是陽嘛,強他的心臟、強他的肺氣,效果都很好。那所謂肺癕,我們有兩種,一種是裡面化膿,化膿的時候,咳出來的是很膿稠的膿。如果咳出來白色泡味,完全是白的泡沫,那是肺癌了。

那氣病呢,都可以在膻中上治。

天突和鳩尾穴中間是玉堂穴,玉堂下來一寸半才是膻中穴。那中庭和玉堂都是輔助膻中穴的,沒有膻中重要。那玉堂再往上去,和天突中間的穴道是華蓋,華蓋和玉堂中間是紫宮,華蓋和天突穴的中間是璿璣。所以我們取中點,平常玉堂、華蓋、璿璣都只要知道穴道在這,很少用。但膻中穴就要求熟记!

廉泉

廉泉穴怎麼找,手握拳,用大姆指指尖頂到下巴處是穴,大姆指指尖去壓它,指尖到庭是穴。

這個穴道下針很特殊的角度,針下去的時候,要對著舌根,而不是直針下,要下一寸、一寸半就夠了,治療舌強不語用的。那這個穴道,大部份是用針,沒有用灸。廉泉是陰維任脈之會,治舌頭的病,近取穴。

近取穴的定義是,病發在這邊,只要是附近的穴道,都有它一定的功能。

承漿

下巴凹進去有一個點,就是承漿穴。為什麼叫承漿,因為喝了豆漿、米漿,有了承漿就不會漏出來。反過來,中風的人,如果吃了飯,會流涎,就要针承漿,舌頭強硬不會講話,就是廉泉。下針的時候,要開口,嘴巴張開來。

這個穴道大部份用在中風、面部中風。面部中風時臉歪一邊,歪左邊或右邊。當我們治療完面部中風後,面孔回正以後,我們一般來說會下承漿及人中。如果面部中風,我們針灸效果非常好。

牙齒痛,許多人牙齒痛,在承漿也可以治。

任脈到了承漿是最後一個穴道。

《督脈經穴篇》

督脈是所有陽氣之會。陽氣在流行完全身之後,就會回到督脈。陽氣就像河流,最後會流到大海,督脈就像個大海。

督脈跟任脈一樣,沒有井榮俞經合。書上在講考正穴法之前有提到,要知任督二脈之功,先將四門關閉,耳、目、口、鼻先閉起來。

長強穴(主治痔瘡)

長強穴,是足少陰、少陽之會,治痔瘡的根本。在尾椎骨的下方,肛門與尾椎骨的中間。長強穴下針的時候,采斜刺。長強穴,無謂補瀉,得氣即可。下針不用太深,一寸左右。主要是治痔瘡。

醫書上有很多痔,什麼長的像桃花就是桃花痔,還要怎樣分治療……,其實不用。痔分兩種,一種說內痔、一種是外痔。內痔時,中醫定義它,是先血後便。大便的時候,血排出來後,再出大便,不會痛。外痔呢,是先便後血,上完廁所,一擦屁股,看到流血,這是外痔,先便後血,外痔會很痛。長強穴,不管內、外痔都可以治療。

痔瘡其實很好治。下針時內痔看不到,外痔時,腫得很大,用三棱針來剌它放血,放血時,可以用火罐一抽,把血抽出來,把痛去掉,痛就是瘀血累積才會有痛。很多穴道都可以治痔瘡,長強是個大穴。內痔效果也是很好。。

命門與陽關穴

陽關穴,在找陽關穴時,先找命門,命門是第十四椎。肚臍正對面的穴道是命門,從命門下兩椎就是陽關。陽關穴和命門穴,先找命門,再找陽關,一個是第十四椎、一個是第十六椎。陽關穴很少用到。陽關穴針灸都可以,主治腰痛。

命門穴針和灸都可以。劇烈的頭痛,中醫講的角弓反張就是腦膜炎,在命門上都可以治療。命門穴顧名思羲是生命之門。

懸樞

懸樞,在第十三椎下。治症跟陽關差不多,治腰痛等等。三焦經會經過。

脊中與筋縮穴

脊中在第十一椎下,這個穴道只能下針,不可以灸。第十一椎下周圍是脾臟,這穴道主要是治黃疸、便血。因為它在脾的正後方。以後會學到膀胱經第十一椎下外開一寸半,是脾俞。脊中我們大部份是下针。

第九椎是筋縮。全身上下,肝主筋,全身的筋是肝臟在管。這個穴道正在肝的後方。督脈的穴道除了治病以外,還可幫助診斷。。

至陽穴與消渴穴

第七椎下,至陽穴。在第七椎、第九椎中間,是經外奇穴,叫消渴穴。有糖尿病的人可以在這治療,治到壓它時不痛就是好了,下針也可以灸,也可以用來診斷糖尿病好了沒有。

至陽穴也是近取穴,治我們的腰脊痛。

靈台穴

那第六椎下,這是靈台穴。從第七椎往上一椎,就是第六椎,就是靈台。靈台穴這個穴道是幫我們診斷用的,第七椎這個穴道也是可以幫我們做診斷,這些都非常好用。

一般呢,第七椎是血會的地方。像病人血癌時,在第七椎都會有壓痛點。而第六椎靈台穴進入脊椎骨,是現在標準血癌可以看到的地方。靈台的旁邊是督俞,諸陽之會。靈台有壓痛點,代表得到過多的營養,實際就是西醫講的白血球增加。在靈台這邊就會有過實的現象。靈台穴有壓痛,就是標準的血癌。反過來,治到沒有壓痛,血癌就好了。一般療程四周,沒有人動過的情況下。小朋友兩周。

靈台穴在書上說「第六椎下,銅人缺」,治病的缺掉了、遺失掉了。靈台這個穴道禁針。我們的督脈是諸陽之會,每一個穴道幾乎都絡到一個髒。

神道

神道,在第五椎下,從七椎往上找最好找。第五堆是神道。這個神道穴,在任何的心臟病都會有壓痛點。在初診時壓它,在治療後再壓它,就發現痛沒那麼多了。如何知道病好了,壓的時候不痛了,就是好了。神道一般來說用下針,因為汗水比較多,所以下針。神道主要用來診斷,下針很少下,都下在旁邊膀胱經的穴道。

身柱

再上去第四椎沒有穴道,第三椎叫身柱。這個身柱很有名。假如脊椎骨受傷產生的癱瘓,如果是第三椎裂掉,就完全沒辦法治。只要第三椎骨還在,第二、第四、五壞,都還有辦法救回來。实际上,身柱骨很好用,小孩子沒事就灸身柱。灸灸身柱可以讓人家長的高大,而且身體非常壯,不容易感冒。

二次大戰中日戰爭。日本人侵略中國東北,奇怪的是日本人都穿的很少,卻沒有感冒,長的很高大。後來美軍發現到,每個日本人的身柱骨都是黑的。所以,灸身柱是很有名的。臨床上,平時常感冒的小孩子,灸身柱後,五壯七壯九壯都可以。小孩就沒感冒了。書上寫身柱,不喜歡看到人、火,這就是陰症,可以灸灸第三椎身柱及第九椎的至陽。

大椎與陶道穴

大椎跟陶道,在頸部的地方。第一胸椎之上,大椎。第一椎之下,陶道。

陶道穴,是頸椎和胸椎的區分點,一個病人背對你的時候,你手按著那個骨頭,頭椎是會轉動的,但胸椎不動。

所以在動骨和不動骨之間的就是大椎穴。

陶道穴是大椎的助手,大椎穴是真正的大穴。我們在發燒感冒時,用三棱針放血。擠一點血出來燒就退。因為它是手三陽、足三陽、督脈之會。我們在退燒時可以用大椎穴。書上講到前面兩個門牙燥、項強,心下痞硬者,在大椎穴治療。還有仲景曰「太陽少陽並病在大椎治療」。太陽少陽並病就是小柴胡湯症。大椎的主力就是用在高燒放血。

啞門輿風府穴

啞門跟風府。要先找到風府穴。後腦,不能依髮際來找,有人髮際很長,有人髮際很短要用度骨法來找穴道。度骨法是用骨頭來丈量。在後腦,可以摸到腦骨,在腦骨下方半寸,是風府穴。風府下半寸,只有一點點,就是啞門穴。

下針的手法是下針的時候,這個針下去是對著舌根的方向。下到已經到脊椎骨旁,已經碰到頸椎。到位的時候,病人舌頭會吐出來。啞門專治聲音都發不出來。

病人中風舌強,正面的時候下廉泉,趴過來就下啞門。啞門跟風府下針手法都一樣,對著舌根下。啞門是督脈陽維之會。在腦部那邊下針,你只要方向對,都不會有問題。一般來說,啞門跟風府都不灸,灸啞門的話,一灸就啞了。

風府在後面,兩穴差半寸,是足太陽督脈陽維之會,也不能灸。風府就是風之府,風很容易進去的地方。所以,是中風的穴道,頭項強痛的穴道,都是近取穴。你看這個風府,旁還有風池,下面風門,所以冬天時,你縮脖子就不會冷。因為脖子它根本就是一個冷卻系統。風府是中風的大穴。

腦戶與強間

後腦有個枕骨,有點突出的一塊骨頭,在突骨的下方,這些穴少用,知道位置就好了。這突骨的上方跟下方各有一個穴道,一個是腦戶、一個是強間。這個腦戶、強間,一般都不灸的,都會讓喉嚨失掉聲音,都是用下針的。

骨頭上方是強間。有一種人摸不到骨頭的,東北的人腦後是平的。東北的人睡在炕上面,炕下面是空的,放東西在裡邊燒,炕很熱,可以避寒嘛。炕很硬的,所以睡久了,頭就是扁的。東北人後腦是這樣下來,整個這樣平的。因為睡在炕上,造成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耳尖的地方往上到頭頂中心點,再往後五分的地方有一個凹洞,凹洞可以摸到,這就是百會。所有的陽經都會在這個地方。

百會穴百病皆治,也就是當你完全想不到怎麼辦時,就治百會。因為百會是諸陽之會。六條陽經,手有三陽足有三陽。而陰經只到脖子,不到頭。所以「頭」部,人稱六陽之首,頭上沒有陰經,頭都是陽經。所以天氣再冷,穿著夾克,頭可以在外面,因為頭都是陽經,沒有陰經。百會是六條陽經過的地方,所以百病皆治,癲癇也可以治。中風時,百會是大穴,必取的穴道。

書上寫百會,號國太子屍厥,扁鵲取三陽五會,這是講治百會。有個典故,因扁鵲是針灸的祖師爺。我們用的手法、治療法則都是來自扁鵲。。

前頂、聰會與上星穴

那前頂,如果從百會往前找一寸半就是前頂,不需要聰會從後一寸半。那平常下針的時候,百會前一寸半,后一寸半,左一寸半,右一寸半,都是加強百會的效果。

下頭針時,都是要病人躺著,這是耳朵,你找到百會在這邊,在這個百會前五分的地方,你摸到百會有個凹洞,往這凹洞的前五分,在這個地方斜刺,刺到百會穴。我們在頭下針,是下在頭骨和頭骨之間,沒有人直扎進去的。一般我們用放血,讓血流出來,平常下針的話是採斜刺的角度下去,不是直的下去。

聰會呢?小孩子生下來頭上的凹洞,小孩長大才會慢慢長起來。那如果我們要找這個聰會呢,我們從上星開始找,從神庭上星。這是額頭,畫正面,人家說過髪際五分,但有人髪際很高,有人髪際很短,所以不能說從髪際開始找。

有個方法找,你從直線往上,一直順著督脈,一直摸上去,當你的弧度轉上去會有感覺。過去我們的髪際實際上就是在這個交接。凸起來的角這邊就是髪際。你弧度轉上上去的第一個凹點就是神庭。那邊有人的找法呢,從眉毛找上去。可是眉毛有高有低啊。。

所以,找穴道最好是觸感,觸感不好沒關係,你從百會回頭找。百會很好找,百會往前走一寸半就是前頂,前頂再往前走一寸半就是聰會,聰會再往前一寸半就是上星,上星跟神庭只差五分,平常這些穴道我們很少用。我們大概會用到上星。上星呢?我們在治療鼻竇炎、治療鼻子發炎時,在上星灸。上星是用米粒灸,把頭髮分開來,頭髮用夾子夾住,找到上星穴的時候,一般督脈的穴道都有個凹洞,在上星這個凹洞上放一點凡士林,艾絨用細細小小的放上去,香一點,一下就燒玩,做七壯,九狀,十一狀。灸的時候,會麻麻的一條直接到鼻子,效果不錯。那灸到頭上有個疤也沒關係,和尚有九個疤,你才一個。擦一點外用傷口的膏藥就可以。

神庭穴一般來說不針,你大概知道位置就好了。灸比較多,一般很少用針的,腦部或頭部的穴道,大部份都是治精神病,你想近取穴就對了。比如說這個人精神病,你都可以取他的近取穴,不用去強記。所以,我們在針灸考試,不會叫你把上星的穴道功能寫出來,因為穴道治癥很多都是相同嘛,你只要知道就可以了。

素髎、齦交

素髎,素髎在鼻頭的正中間,鼻頭的地方就是素髎。這個素髎穴跟女人的會陰穴是相對的,女人如果是處女之身,素髎這會有一片頭骨,鼻子一摸,就感覺得出來,如果不是就變成兩片骨頭。修補處女膜是騙不了人的。很少扎針在素髎的,通常用點刺放血治酒糟鼻鼻子很紅,效果非常好,不扎針也不用灸,用放血的,這是近取穴,作用就是鼻竇炎,鼻息肉。用最多就是酒糟鼻,酒糟鼻放血效果最好。

水溝,水溝就是人中,前面講過怎麼找了,現在講穴道怎麼下,書上:“主消渴飲水無度”,

有的人人中是一個縫,像個水溝。有人沒有水溝,平的代表沒有小孩,沒有兒子,有水溝代表有兒子。常常有的婦人,早上起來臉腫腫,都可以下,效果都很好。

齦交。扎針時嘴唇拉開,這門牙,在門牙肉正中間,扎針時嘴巴拉開來,一般來說是近取穴,治牙痛,牙周病。這個針你扎上去,捻捻針就出針,一出針血就出來,不留針。不灸,牙齦腫腐爛,牙周病。用放血的就好了。中醫的放血的觀念很好,舊的血去了,新的血就來,新的血會帶來新的白血球。所以,放血是很好的。

?補瀉手法

介紹基本補瀉的手法。

最基本的補瀉手法呢有「提豆許」,什麼叫提豆許,這個針紮下去,紮到巨闕上面,我們要瀉。一開始先撚針,左轉右轉氣到了以後,往前推一點點,推像綠豆那麼大就是瀉。什麼叫補,往上拉一點,就結束,這就是補。這是最基本的補瀉手法。

氣到了往前推一點就是瀉,氣到了往上拉一點、提一點,就是補。往上提的時候,氣會在針的下方。你往下刺時,氣會往下走。

三、十二正经之井荣俞原经合穴

第三,我们介绍经络之前,先介绍基本的观念。正经有十二条,奇经有八条,这个十二正经,每一条经络,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有六阳经、六阴经,加起来共十二条。奇经八脉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蹻,阴蹻、阳维、阴维。正经十二条。十二正经中,所有的阳经及所有的阴经,都会介绍到井荣俞经合,这个俞就是运输的意思。古体字是有一个“月”边,古书上不一样,井荣俞经合都是手不过肘,足不过膝。我们下针的时候,在手肘以下,膝盖以下下针,这个字念怎么样无所谓,不要在形上面去争,功能最重要。所以,看《针灸大成》有手不过肘,足不过膝歌,对不对。

我把它分阴阳给你看,阴经有: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我在讲阴经的时候,它有五行的排行,叫做木火土金水,你这样看就很清楚。任何的阴经,他的井穴通通是木,任何荣穴都是火,每一条阳经都有井荣俞经合,属性是金水木火土。阴经和阳经的每一条经,经上面都有一个络,叫络穴,什么叫络穴,这两条不交接,平行,是经,光这样不行,人就是散了。所以,每一条经都一定要有它的络穴。阳经比阴经多一个东西,就是原穴。在介绍经络时会告诉你。每一个穴道都有他的属性,都有它的功能所在。在介绍经络之前,基本的概念要了解,这样就很简单

四、病在脏取井穴

这个井呢?病在脏取井,所谓病在脏取井就是病在越深的地方,我们要在指头末稍,井穴通通在手指头或脚趾头的末稍,非常的敏感。比如说,足阳明胃经的井穴,我们叫厉兑,位在第二个脚趾头。我们下针的时候,“井主心下满”,临床上,在动脉血管堵塞,针一下去,病人会感到有个人在里面扫地,有人在清洗,速度就那么快,刚才有看过针的大小。你不会拿三寸针去扎,没有这种呆子。用一寸针嘛!刺一点点即可。身上虽有其它穴道可用,但没有井穴好。所谓堵塞,西医讲的动脉血管堵塞,中医是讲心剧烈的疼痛,这个针一下去的时候,痛马上去掉,就是所谓的实症。

五、病变于色取荣穴

《黄帝内经》指出病变在颜色上,青色为肝,红色主的是心,脾主黄色,肺是白色,肾是黑色。当有颜色的病出现了,一看见到发黄是脾病,发红是心脏病,这个人脸色发黑是肾脏病。遇有颜色出现,我们选取穴道的时候用荣穴。

六、病在时间者取俞穴

这个俞穴,你们可以叫它shu穴,治时间的病。每一条经都有他的俞穴所在。凡按照时间发病的,如每天晚上十二点起来,病是发在胆经上,取胆经的俞穴。按地支歌去判断。

过去有的是用荣穴,例如有的人每天晚上因发气喘起来,或每天晚上三点钟起来,要五点才能睡,我们要下他的肺经的俞穴。这出自《针灸甲乙经》③,用俞穴的效果非常好。也可以用荣穴,也有效果。我的方法是:亲人用俞穴,敌人的话就选荣穴,比较痛。两个穴道都有效。所以按照时间发的病,要如何治疗,现在讲完地支歌,你就已经知道答案了嘛。按时间上扎,针灸是非常灵活的,不要做乖乖牌,皮一点比较好,中医比较接近哲学。

七、病变于音者取经穴

至于经穴,病变于音者。相法中,女人面大声沙骨粗,这是孤单到老,声沙就是象,骨头很大,肉看不到,脸又很大,这个女生一辈子孤单到老。如果是感冒,声音变了,就用经穴来治疗,每一条经都有它的经穴,声音是从那器官发出来。

八、病起于饮食取合穴

那再来讲合穴,当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就用合穴。讲到饮食,跟各位讲一个观念,什么叫饱,什么叫饿,这没有一个定义。真正对身体最好的,是吃完还要有一点饿的感觉,一年四季保持有一点饿,只要七、八分饱就好,因为这样不断训练你的胃气。治病时,只要病人饿,有一点胃气,病人就救回来了。我们从古到今死了多少人,没有人是死前是饿的(饿死的是环境造成的)。只要有饿,就救得回来。任何的重病到后来都是没有胃口。饮食不节,暴饮暴食的,还有胀满的病,我们大部分选用合穴来治疗。

九、五脏不平衡时用原穴

原穴基本上是安五脏的,五脏不平衡时用的。阳经都有原穴。对不平衡的定义,要先对原穴有个基本的观念,阳经都有原穴。

十、与四季的关系

井穴主冬天,脏主冬,冬天的时候刺井穴。井荣俞经合五穴,都在手肘以下或膝盖以下。如果今天扎针,你又怕出事,在手脚上扎针就不会有事。若能一针把人扎死,那还真是天才,我拜你为师。刀子刺下去都能救回来,何况扎在脚上怎么会死,很安全的。

现在介绍的时间,若出问题时是夏天,我们一样取他的俞穴。声音主长夏,我们对长夏的定义,中医哦,依中国易经,在春三月的时候,这三个月,其实不是一月到三月,而走到了第三个月的最后两周,即将要转换为夏天的时候。夏天三个月,第一个月最早的两周。也就是说,春和夏交接的前后两个礼拜,春天取两个礼拜,夏天取两个礼拜,把它合并成一个月,叫长夏。春夏交接一个月、夏秋交接一个月,秋冬交接又一个月,冬天和春天交接又一个月,这是我们长夏的位置。真正我们对长夏的定义,是节气在转换或季节的交换。这长夏不是说夏天很长,夏天都一样的。

至于合穴,《针灸甲乙经》指出,味主秋,常有人味道有问题,包括嗅觉,还有人嘴巴发出金属的味道。如我嘴巴为什么那么甜,我嘴巴为什么那么苦。只要有味道的问题治在合穴,主秋,秋天。

那为什么要去春夏秋冬,中医的观念,春夏养阳、秋冬这个季节是养阴,阴阳的定义,过去很多人说,阳嘛!阴嘛!指的是男人的生殖器及女人的生殖器。他以为他讲的很妙。讲人纪很简单,我给你们一个观念,看我的手臂,看得到的都是阴,阴就是有形的。力量有多大,那就是阳。比方说,为什么可以握,肝病的不可以握,握的力量有多大,肌肉的力量有多大,这些无形的就是阳。为什么我能握,肝脏好才能握,肝病的人不能握,那握的力量有多大,这是阳。看到皮肤、肌肉、血管,这些都是阴,这是阴阳的观念。所谓春天夏天要养阳,秋冬主收敛要养阴。圣人、智者告诉我们,要随着节气定,春夏要多运动,不是秋冬不用运动,而是要收敛,包括房事要节制。

针灸的穴道是可以用在保养的,我会教你们如何美颜,下次我回来!不要说,老师!你怎么变了,你是老师的儿子吗?

如果按照节气走,我们不违逆节气,寿命会延长,就不会生病。生病的人是反着走的。









































湖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kgy.com/wazlyy/8691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