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性疾病是临床上引起眩晕的常见病因,包括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前庭神经炎等。大部分前庭性疾病患者经药物、物理治疗可获得缓解,但对于部分症状顽固的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外科手段进行干预。外科治疗根据是否保存内耳功能,主要分为保守性和破坏性。保守性手术需要针对病因去除其致病因素,而破坏性手术则通过消除前庭功能达到效果。经过了多年的发展,部分外科术式的原理及疗效已被验证,但仍有多种术式存在争议。目前的外科治疗已不仅仅局限于缓解眩晕发作,还希望能减少手术创伤、保存甚至恢复听力。近年人工前庭植入技术的出现,为前庭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创造了恢复功能的可能。下面将逐一阐述部分术式的研究进展。
BPPV
BPPV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发病机制是耳石脱落异常刺激前庭感受器,导致双侧前庭传入信号不平衡,引发体位相关的短暂眩晕。该病具有一定自限性,绝大多数通过复位及康复治疗可好转,仅少数保守治疗无效、症状反复的患者可选择手术。
年Gacek首次提出用单孔神经切断术(SN)来治疗BPPV,通过切断支配后半规管的单孔神经,消除患侧异常刺激信号的输入,达到控制眩晕发作的效果。但该术式操作难度大,术中暴露及辨认神经困难,部分患者需要打开耳蜗基底转才能显露神经,损伤周围重要结构风险较高。该术式的倡导者Gacek通过外耳道进路行例SN,完全缓解率为96.8%,仅3.7%的患者出现显著听力下降,其中16例患者打开了后壶腹凹槽以暴露神经,这些患者均无听力下降。其他学者报道的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眩晕控制率约为80~%,听力下降率为6%~41%,这可能与该术式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有关。近年来由于难度及创伤较小的后半规管阻塞术(PSCP)的出现,SN已逐渐被取代。
PSCP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由Parnes等提出,手术方式为经乳突径路暴露半规管,磨出一个瘘口,向半规管内填塞颞肌筋膜、碎骨片等材料,以骨蜡等封闭瘘口,通过消除半规管功能控制眩晕发作,算是一种破坏性手术。Parnes等应用PSCP治疗8例伴或不伴听力下降的顽固BBPV,所有患者眩晕症状均消失,5例术前听力正常的患者出现一过性听力下降,最终恢复至术前水平。Kisilevsky等报道了32例行PSCP的BPPV患者,术前眩晕症状在术后63个月均得到控制,40%的患者出现其它形式的眩晕,术后平均听阈下降6~7dB。Ahemd等随访了53例SCP患者20年,眩晕均得到控制,其中听力下降发生率为1/6,平衡障碍发生率为1/10。有学者认为部分患者术后听力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出现了手术相关的迷路炎、外淋巴漏等。目前证据表明PSCP治疗BPPV疗效肯定,难度低且并发症少,是目前BPPV外科治疗的首选术式。
梅尼埃病
内淋巴囊外科治疗(ELSS):ELSS是治疗梅尼埃病的保守性手术代表,具有创伤小、听力保存效果较好的特点,主要适用于经药物治疗后眩晕仍反复发作、患耳有实用听力的早中期患者。术式主要分为减压术(de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kgy.com/wazlyy/875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