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虽然我国文化产业范围不大,但从人均贡献率来看,超越绝大多数产业,属于“朝阳产业”;而从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产业是可不断再生的“无烟工业”,生命力很强――
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问题
首先,令出多门,各自为政,造成文化单位有时莫衷一是。目前直接或间接管理文化产业运行的有出版总署、文化部、广电总局、信息产业部和税务、工商、财政、金融、商务、海关、公安、劳动人事等政府部门,乃至国土资源部、外交部、中共中央有关
部委和军队等系统,有的管政治把关、有的管人事审批,有的管生产环节,有的管销售环节;制定的管理措施有的是按对待意识形态属性的事业单位制定的,有的则是按对待工商企业制定的。
建议在尽快梳理现行有关政策法规的基础上,采取先剥离后兼顾的办法,即:先将有些管理部门的相干职能剥离出来,再统筹安排在比较集中、更合适对文化产业运行、进行全程监控管理的部门,从而减少堆叠和结合部的空隙。
其次,文化产业内部现行的各种管理措施(各系统的法规条例),基本上源自计划经济时代,虽然10多年来不断修改,仍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不遵守市场经济规律的色采,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当进行全面的梳理和修订。相应地,与文化产业紧密相干的财政、税收、贸易等方面的政策法规所存在一些不匹配的问题,也应尽快重视审视。
再有,政府要避免采取简单化、弄运动式的指挥方式。由主座意旨造成的盲目跟风、完成任务式的折腾,将脆弱的文化产业置于死地。政府应当鼓励和指点企业接照市场运行规律,根据本身具体状态,因地因时制宜,自行探索其发展途径和时间表。
其4,对近几年来出现的组建“团体”现象,需要重新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视。①国外企业的“集团化”,是市场优胜劣汰的结果,是需求的结合,而不是政府“拉郎配”凑成的。依托行政命令把彼此之间并没有优势互补功能和合作需求的单位绑在一起的做法,除从统计数字上看,实力瞬间膨胀了若干倍以外,毫无实际意义。②大多数已成立的团体,依仗行政的优势,在一个地区或一个系统构成垄断和封闭,所对抗的是团体以外的本国企业,起到的是同室操戈、阻碍文化产业繁华发展的作用。③考察各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虽然发展历史已逾百年,但无一例外是既有富可敌国的国际性大团体,又有大量的中小企业并存。这是文化产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不是文化事业)用时不过10余年,尚处于初级阶段,正应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市场竞争中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优胜劣汰,发展壮大。逾越这1文化产业必经的阶段,用行政命令的手段“造大船”,是违背市场发展规律的。
还有,有一些文化单位仅具有计划经济时代条块分割构成的名声或实力,不具有适应市场经济治白癜风哪家医院好的竞争、发展能力和进取、创新精神。相反,一些近20年里新成立的文化单位,完全凭仗本身的气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创新精神和社会感。有关政策明确指出,要支持中小型文化单位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构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产业群。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落实有关政策的精神,鼓励、扶持文化企业时,应当注意将“发展中”企业纳入视野,等量齐观,以避免因政策倾斜造成的不公平待遇给这些企业雪上加霜。
第六,今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政府还将通过评奖、评级、资助、制定和实行各种规章制度等等“看不见的手”,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去这些工作的透明度、民主与科学的评审程度和机制都有不够完善的地方。今后应当建立更加公平、公然、公正的民主与科学的评审机制,听取更广泛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意见和反馈,使党和政府的支持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
最后,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内商业诚信缺失和市场秩序混乱,产生了盗版猖獗、拖欠款严重、创造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忱下降等一系列恶果。虽然政府有关部门不懈地采取措施来改变这1局面,但实际上收效甚微,乃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并不像媒体报道的那样情势一派大好。这类局面不改变,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严重受挫。
文化产业的战略价值
在一些国家,文化产业遭到高度重视。韩国受1997年经济冲击后,1998年起提出“文化立国”的施政战略,把文化产业列为发展国家经济的龙头产业,几年下来,已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国。美国的文化产业产值占其GDP总量的18-25;新加坡文化贸易占其GDP的24.4;加拿大2002年文化产业占全部国民经济的40。
相比之下,我国2004年文化产业创造的增长值仅占全国GDP的3.1。从文化产业的贡献占全国人均产值来看,我国仅为人均约600元人民币,而美国约为人均1000美元,新加坡高达人均6000美元。再从我国的文化产品(书刊、电影等)的贸易额和版权贸易额来看,进口远大于出口。可以看出,我国的文化产业十分薄弱。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文化产业中“新兴文化产业”的范围(从业人员)已超过“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和创造文化内容的能力很弱,受外国文化影响,进行传播的程度却很高。
打造中华文化品牌
在打造中华文化品牌方面,要特别注意4方面问题:1、考察文化产业成绩斐然的国家所制定的发展规划,无一例外从鼓励和保护宏扬本国民族文化入手。我国应尽快确立以中华文化为品牌的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观,用以指点制定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2、中华传统文化是由多方面内容构成的。不唯一儒道学说和其他杂家学说为代表的思想道德文化,而且还有传统医药学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民间文化,等等。所有领域都包含可供发掘的资源。由于各种缘由,过去对传统科技、民间文化等的研究、保护和开发重视不够,而这几个领域的开发,恰恰是有可能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
3、中华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内容中,既有应当宏扬的精华,也不乏应当摒弃的糟粕,对此务必要有苏醒的认识。既不能对传统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盲目崇古、复古。
4、文化要通过产品对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非强制性灌输所能见效的。文化产业需要的是市场运作,所提供的中华文化产品,必须具有能够取得消费者青睐的新形式、新内容。美国好莱坞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老的民间文化,却能够让全球的观众喜欢,这1例子应当引发儿童白癜风怎样治疗中国的文化产业沉思。
要有战略思维
近代以来的外来文化并未与中华文化完全融会,有强烈的碰撞,在许多领域乃至取代了中华传统文化。例如政治制度、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这类碰撞或取代,有益也有弊。客观地讲,外来文化(或说西方文明)带给中国的科学的方法论和技术理念,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发展是非常有益的;而西方文明所包括的价值观和思想体系,已出现出种种弊端。国内外有识之士早已看出这个问题,开始对中华文化重新认识。
对外来文化复制或略加修改而衍生的文化产品,其本质和知识产权是外国人的,无从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也不能培养竞争力。作为中国的文化产业,唯有从中华文化里开发出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gzkgy.com/wazlyy/671.html